古爾邦節是我國回、維吾爾、哈薩克、烏孜別克、塔吉克、塔塔爾、柯爾克孜、撒拉、東鄉、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。
“古爾邦”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·古爾邦,或稱為爾德·阿祖哈!盃柕隆笔枪澣盏囊馑!肮艩柊睢焙汀鞍⒆婀倍己小盃奚薄矮I身”的意思,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“犧牲節”或“宰牲節”。
節日時段
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,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。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,分太陽歷和太陰歷,太陽歷用于農耕,一年365天或者366天,與公歷基本相同。太陰歷用于教事,一年354天或者355天,跟四季的輪回總相差十來天。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(公元622年7月16日)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。由于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歷之間的差異,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,有時候卻又是夏天。季節不同,節慶的色彩也不同,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。
節日傳說
古爾邦節起源于一個伊斯蘭教故事: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,在夜里降夢給伊卜拉欣,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。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。在他要用刀子害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,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。因為有此淵源,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只羊,有的還宰牛、駱駝、馬(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),家里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只雞。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,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。
節日歷史
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。又稱宰牲節(‘Id al-Adha),與開齋節、圣紀并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。系阿拉伯語“爾德·艾祖哈”的意譯,亦稱古爾邦節(‘Id al-Qurban)!肮艩柊睢币鉃椤矮I祭”、“獻牲”,為朝覲功課的主要儀式之一。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又稱“忠孝節”。時間是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,即朝覲期的最后一天。古爾邦節的宰牲,起源于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傳說。易卜拉欣獨尊安拉并無比忠誠,他常以大量牛、羊、駱駝作為犧牲獻禮,人們對他無私的虔誠行為大惑不解。易卜拉欣當眾鄭重表示,倘若安拉降示命令,即使以愛子伊斯瑪儀做犧牲,他也決不痛惜。安拉為了考驗易卜拉欣的忠誠,幾次在夢境中默示他履行諾言。于是他先向愛子伊斯瑪儀說明原委,并帶他去麥加城米納山谷,準備宰愛子以示對安拉忠誠。途中,惡魔易卜劣廝幾次出現,教唆伊斯瑪儀抗命和逃走,伊斯瑪儀拒絕魔鬼的誘惑,憤怒地抓起石塊擊向惡魔,最后順從地躺在地上,遵從主命和其父的善舉。正當易卜拉欣舉刀時,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臨,送來一只黑頭羝羊以代替犧牲。安拉并默示:“‘易卜拉欣!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!冶囟ㄒ@樣報酬行善的人們。這確是明顯的考驗!(《古蘭經》37:104~106)。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,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了這一傳統,列為朝覲功課禮儀之一。教法規定;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,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。朝覲者在12月10日舉行宰牲,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~12日,期限為3天。超逾期限,宰牲無效。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時,真主降示:“我確已賜你多福,故你應當為你的主而禮拜,并宰犧牲”(《古蘭經》108:1~2)。穆罕默德順主命,效發易卜拉欣宰牲獻祭,于伊斯蘭教歷2年(633)12月10日定制會禮,即今宰牲節。宰牲與朝覲同義,目的為求接近真主。
節日儀式
宰牲節主要儀式有;
(1)會禮。會聚于中心寺或郊野,舉行盛大的會禮儀式和慶;顒。世界各地穆斯林,每年逢此日,戒食半日,俟會禮后進食。
(2)朝覲者于12月10日晨射石并舉行會禮后,在麥加附近的米納山谷宰牲。各地穆斯林于節日前備牲,所宰之牲必須健壯,牲為駱駝、牛、羊3種,大戶用駝,中戶用牛,小戶用羊,無力宰牲者免。羊為1人1只,牛為7人1頭,駝同于牛。宰牲肉分為三份,一份留為自用,一份饋贈親友,1份施散窮人。宰牲時必須高念“泰克比爾”(Takbir,即真主至大),宰牲方為有效。教法定為“穆斯泰哈卜”(Mustahabb,即可嘉圣行)。
中國新疆地區突厥語系及其他語種的各族穆斯林特別重視此節日。是日皆盛裝參加會禮,宰牲宴請親友、賓客,并與前來祝賀節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起,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聯歡,歡慶歌舞延續數日,故稱為“大爾德”(a1-‘Id al-kabir,即大節日)。通用漢語的穆斯林,是日盛裝赴寺會禮,家中薰香,有條件者宰牲宴請親友,游墳誦經,緬懷先人。有的地區穆斯林還于節日前齋戒10日,與萊麥丹月30天齋相比,少其2/3,故有“小爾德”(al-'Id al-Saghir,即小節日)之稱。這一節日,已成為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族節日。
節日習俗
又叫宰牲節、庫爾班節、爾德節等,是我國回、維吾爾、哈薩克、烏孜別克、塔吉克、塔塔爾、柯爾克孜、撒拉、東鄉、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。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“爾德·古爾邦”,也稱“爾德·艾祖哈”!盃柕隆钡囊馑际枪澣,“古爾邦”和“艾祖哈”都含有“宰牲、獻牲”之意。因此通常把這一節日的名稱漢譯為“宰牲節”,即宰牲獻祭的節日。在我國新疆的維吾爾、哈薩克、柯爾克孜等民族將其音譯為“庫爾班節”。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。過節前,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,忙著精制節日糕點。節日清晨,穆斯林要沐浴馨香,嚴整衣冠,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。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,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。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:色彩繽紛的傘棚、布棚、布賬、夾板房內,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、板車、地毯、毛毯、方巾,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。。在新疆的哈薩克、柯爾克孜、塔吉克、烏孜別克等民族,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、賽馬、摔跤等比賽活動。
節日內容
臨近古爾邦節的時候,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,她們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種精美點心,為節日期間來家里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準備好充足的美食。盛大的節日也是主婦們的手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。
古爾邦為阿拉伯語,意為“犧牲”、“獻牲”,故回族學者將古爾邦節意譯為宰性節,也有譯為“忠孝節”的。該節起源于一個伊斯蘭教故事: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,在夜里降夢給伊卜拉欣,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。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。在他要用刀子害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,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。因為有此淵源,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只羊,有的還宰牛、駱駝、馬(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),家里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只雞。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,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。古爾邦節期間大家都要相互串門賀節,每到一戶,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來一盤清燉大塊羊肉,而客人即吃得再飽,也得嘗嘗主人家的羊肉。親朋好友相聚,視歌舞為飯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,就會彈起琴,唱起歌,跳起舞,到處是一派歡樂的景象。
大聚禮之后,各家各戶都要到墓地去祈禱,懷并祝福死去的親人。
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,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,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當地的禮拜寺參加聚禮,場面蔚為壯觀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,聚禮之后,樂師們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,敲起納格拉(鐵殼鼓),吹起蘇奈依(嗩吶),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就跳起了熱情奔放的薩滿舞。
節日其他
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
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,分太陽歷和太陰歷,太陽歷用于農耕,一年365天或者366天,與公歷基本相同。太陰歷用于教事,一年354天或者355天,跟四季的輪回總相差十來天。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(公元622年7月16日)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,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,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;肉孜節在齋月結束后的第二天、古爾邦節前七十天。由于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歷之間的差異,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,有時候卻又是夏天。季節不同,節慶的色彩也不同,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。
維族古爾邦節習俗
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,意為"宰牲"或"血祭"。
古爾邦節前, 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"獻牲"的牲畜要預先買好。節日的早晨,人們進行沐浴全身的“大凈”,然后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。聚禮之后,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殺牲血祭。至于是宰牛殺羊還是殺雞殺鵝,這由各家的經濟實力來決定。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、把大塊大塊的連骨肉燉到鍋里之后男子們才開始互相拜節,婦女們則留在家里燉肉和擺上節日食品,燒茶等,準備迎接客人。節日的第一天,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家難的鄉親拜節,表示慰問,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,再次,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節。在這種禮節性的拜節活動中,除了給夫妻雙方的老人拜節是夫妻同去之外,其他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,男女分開進行。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,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。
這之后,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。大家除了互相道賀,彼此問候之外,還要共餐痛飲,吹拉彈唱一起娛樂。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系,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回族古爾邦節習俗
“古爾邦”,阿拉伯語音譯“爾德?古爾邦”、“爾德?阿祖哈”,意為“犧牲”、“獻身”,故亦稱“宰牲節”、“獻牲節”、“忠孝節”、“爾德節”。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“大爾德”,云南等地的回族稱為“小爾德”,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,一般在開齋節過后七十天舉行。這個節日屬于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范圍。伊斯蘭教規定,教歷每年12月上旬,穆斯林去麥加朝圣,朝覲的最后一天,開始舉行慶;顒。
回族為什么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?相傳,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一——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,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。
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,非常鋒利。當伊斯瑪儀側臥后,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。這時他傷心痛哭,淚如溪流。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,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。
伊斯瑪儀說:“我的父啊,你把我翻個身,讓我匍匐而臥,這樣你就下決心吧,順從真主的命令!
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,把他翻了個身,然后解下刀子使勁宰時,真主受感動,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羝羊作為祭獻,代替了伊斯瑪儀。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,按住羊的喉頭一宰,羊便倒了。從那以后,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,這就是傳說的“古爾邦”的來歷。
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,就是根據這一宗教來歷內容,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:有多重復合的內容,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,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,F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,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,歡度古爾邦節。規模一般較大,多以村、鄉、鎮、巷等為單位進行,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,有的地方只過一天。
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。家庭院落、大街小巷都打掃得干干凈凈,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。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、馓子、花花等。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,歡樂地奔跳。
節日拂曉,沐浴凈身,燃香,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。
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:“當不了月回回,總得當個年回回!边@話的意思是,無論多忙,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;顒右獏⒓。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,那么,你也得隨俗。
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,非常隆重。大家歡聚一堂,由阿訇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、叩拜。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,可謂人山人海,多而不亂。在聚禮中,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,犯過哪些罪行,阿訇要宣講“瓦爾茲”,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,最后大家互道“色倆目”問好。
會禮結束后,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,這就是節日里,除了炸油香、馓子、會禮外,還要宰牛、羊、駱駝。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,每人要宰一只羊,七人合宰一頭;蛞环羼橊。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,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、駱駝,不宰眼瞎、腿瘸、缺耳、少尾的牲畜,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。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:一份自食,一份送親友鄰居,一份濟貧施舍。
我國穆斯林在齋月吃肉、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,過去是普通中國人所詫異的,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《經行記》中,特別點出這兩件事,說是“食肉作齋,以殺牲為功德”。
宰牲典禮舉行后,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,老人們一邊煮肉,一邊給孩子吩咐:吃完肉,骨頭不能扔給狗嚼,要用黃土覆蓋。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。肉煮熟后,要削成片子,搭成份子;羊下水要燴成菜。而后訪親問友,饋贈油香、菜,相互登門賀節。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,吃油香,同時,還要去游墳,緬懷先人。
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,各地互有異同。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,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。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,無論男女,喜歡組織各種游藝活動,歡天喜地,格外熱鬧。新疆農村一般還舉行叼羊、對唱等活動,對唱時,觸景生情,即興創作,特別愛唱《花兒與少年》等歌曲。甘肅、寧夏、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,在節日里唱“花兒”。
各地伊斯蘭教協會在古爾邦節,一般都要舉行招待會,邀請回族知名人士、阿訇等人參加。我國人民政府還明文規定,古爾邦節給回民放假一天,并給城鎮戶增供羊肉、香油、優粉等,予以特殊照顧。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還和回族群眾一起參加節日慶;顒,暢敘情誼,祝賀回族節日幸福、快樂,增進了民族團結,給回族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,賦予了新的意義。
回答:2008-10-23 14:14